[摘要]:在2016 年“高等教育质量与就业:内部质量保障的贡献”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学者就外部教育质量保障框架设计、内部质量保障的有效工具与手段、内部质量保障与就业、内部质量保障与质量文化、内部质量保障的效果和影响因素、内外部质量保障的联结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本文摘要综述。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就业;质量文化
2016 年6 月9-11 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UNESCO-IIEP)主办、厦门大学承办的“高等教育质量与就业:内部质量保障的贡献”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2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国(境)内外高校及质量保障机构的180 余名专家和代表围绕内部质量保障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与创新性、内部质量保障与就业、内部质量保障与质量文化、内部质量保障的效果和影响因素、内外部质量保障的联结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现将会议的主要思想和观点综述如下。
一、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焦点问题
1. 外部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对内部质量保障的影响。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教育质量”和“质量保障”成为各国教育改革普遍关注的焦点,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热潮。外部质量保障(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以下简称EQA )与内部质量保障(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以下简称IQA )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两个紧密联系、互为支撑的重要方面。本次研讨会上专家与代表们首先从国家或区域层面的外部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人手,探讨了质量保障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划分、政策与制度设计对IQA产生的影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作了题为“中国顶层设计的内外部质量保障制度体系”的主旨报告,着重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家制度体系,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文化,并指出,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颁布以来,中国政府聚焦“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设计并构建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平台二支柱、三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一平台”是指建立国家质量监测数据平台;“二支柱”是指全面开展院校评估与高标准的专业认证;“三保证”是指发挥高校质量保障的内驱力、外部质量保障的外推力,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经验参与国际高教质量保障工作、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该制度充分发挥了高校质量保障的内驱力和外部质量的保障的外推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高教质量保障活动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MMU)Duu Sheng Ong 教授介绍了马来西亚教育部资历认证机构( MQA )所开展的工作,他认为,马来西亚院校审核(Institutional Audit )制度和《院校审核行为规范》( COPIA)对马来西亚高校IQA体系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肯尼亚晨星大学( Daystar University)质量保障中心主任Mike Kuria介绍了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 IUCEA )在开发东非区域共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定期召开质量保障会议,交流各高校质量建设案例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他认为, IUCEA 为东非地区不同文化、语言和发展背景的高校开展对话搭建了平台,为推动大学质量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迪奥普大学(Cheikh Anta Diop University)Mamadou Sarr 教授则介绍了西非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情况,并指出,政府层面提供的绩效指标、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对于推动高校IQA 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内部质量保障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在质量管理与保障过程中,质量管理政策、方法、程序的制定,质量保障体系结构、内容的设计,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效果。围绕“内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性与创新”,各高校质量管理负责人展示了他们在内部质量保障工具使用和结构创新方面开展的研究,并通过对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和信息反馈,验证了IQA 工具和手段使用的有效性,进而提出了如何改进和创新IQA 结构、完善IQA 体系等方面的建议。北卡罗来纳大学(UNC-Chapel Hill)荣誉教授David D.Dill 对美国顶尖大学的内部质量管理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高校内部建立共享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基于事实的学术质量判断、学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以及将IQA体系设计与大学发展规划及财政拨款政策相联系,对于IQA 功效的发挥意义重大。巴林大学( UB )质量保障与认证中心主任Bassam Alhamad 介绍了该校建立集权与分权相平衡的IQA 体系结构的经验,他认为,以教学为中心,建立适度分权的IQA 体系结构(学校层级的质量保障与认证中心、学院层级的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系部层级的质量保障协会,以及专业层面的教师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学生咨询委员会),并明晰各环节、各部门质量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是提升IQA 功效的有效方法。塔尔卡大学( UT)前校长Pablo Villalobos 介绍了该校IQA 体系建设的案例,并指出, IQA 体系建设应将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质量保障项目的实施、绩效目标的达成与质量改进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闭环结构,实现外部治理与内部保障的有效结合。杜伊斯堡-埃森大学(UDE)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中心主任Christian Ganseuer 就如何设计有效的IQA 体系结构提出了五点建议:①尊重院系及教师在IQA 活动中的自主权;②以事实为据开展质量评估,慎用奖惩措施;③加强管理层与普通教职员工的沟通,建立双方对话机制,使教职工充分理解质量管理工作的目标与意义,从而赢得教职员工对工作的支持与配合;④整合IQA 与学校其他的管理活动,建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学校其他工作的连接,如IQA 要与高校的规划相连接,与学校教职工的发展相连接,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相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管理闭环( close the loop );⑤以质量文化的发展引领质量建设工作。
3. 内部质量保障与就业。21 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进人了前所未有的扩张时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甚至普及化时代。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与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正如马丁·特罗所言,“现在我们正迈入‘ 学习型社会’,很多人都在接受着正规或非正规的教育,在此情形下,教育的目的和层次进一步分化,它可以向人们提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文凭和证书……因此,教育是再成功并不是靠考试成绩和毕业证书来证明,而是在于它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就业,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功能”[I ]。“质量与就业”是本次大会的主题,而如何通过质量保障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受到与会代表的热议。英国开放大学商学院教授John Brennan 认为,高等教育应帮助学生获得受用一生的知识和能力,如专业技能与竞争力、广阔的知识基础、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信与理想等,让学生获得适应各种工作的能力。工作的多样性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市场的新动向和新问题也促进了高校的改变,而IQA的作用就是让这种改变保持正确的方向,让学生和雇主在瞬息万变的劳动力市场中保持紧密联系,形成信息的双向流动,使双方受益。晨星大学的Mike Kuria 主任介绍了该校通过雇主访谈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法,将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大学教学相结合,提高毕业生就业力的案例。他谈到,在肯尼亚毕业生普遍就业率不高,每个大学生平均需要5 年才能找到工作。而晨星大学通过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的指导、协调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方面都得到提升,该校目前就业率居全国第二。孟加拉国美国国际大学(AIUB )前副校长Charles Carillo Villanueva 认为,通过开展教师督导、课程评价、项目评估、学生能力评估以及雇佣方参与课程评价,学生就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他还强调校友工作室( Office of Placement and Alumni, OPA )的创办和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专家们就如何改进IQA 工具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如下建议:对市场和雇佣方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研,涉及的利益相关方越多,搜集到的信息越全面,对学生的就业帮助就越大;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反馈机制,以提高学校和劳动力市场之间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4. 高校内部质量文化建设。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运用多种IQA 工具和手段、制定相关的标准和制度规范,更需要进行质量文化的建设。在大学这样一种文化机构内,“质量”与“文化”如何融合,使之建立一种致力于追求高质量的文化,是本次大会的一大焦点。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主席Judith Eaton 表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不仅需要内部质量体系的保障,还需要外部质量评估的推动,对高校而言,应在良好的质量文化和追求内涵发展之间达成共识和平衡。哥本哈根商学院(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荣持教授Lee Harvey 认为,“质量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与高校内部质量管理紧密相联,是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内在动力。但是,“质量文化”并不等同于“质量保障的文化”,真正的“质量文化”是“基于管理者、老师和所有学生的主动要求改进的意愿”,而不是对高校质量管理制度、要求和程序的服从和配合,更不是一种妥协,质量文化独立于任何官僚化的程序和规范。他强调,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活动的开展要赢得人们内心的认同(winning hearts and minds),而不是行为上的依从(compliance)。维也纳经济大学(WU)质量管理项目主任Oliver Vettori 介绍了该校质量文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并指出,质量文化的发展依赖于充分的沟通,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基于信息,交流和反馈建立高校与劳动力市场,高校管理层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机构。他还建议通过雇主调研、学生跟踪调查、课程评价等方式,搭建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学生与老师,以及利益相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