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管理的新生命线。近年来,我院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导下,主抓3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抓顶层设计,力促四个转变。围绕打造符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需求的服务感知型数字校园这一目标,学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着力四个转变。一是定位转变。从推手向抓手转变,将信息化作为支撑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抓手。二是理念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服务。三是思路转变。从单纯建设向用户需求转变,以融合创新为主题。四是模式转变。由“产品应用”向“三自三共”模式转变。
二抓提档升级,实施五大工程。一是数据跑腿工程。学院在构建院务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国内高职率先构建统一的业务流程公共平台,梳理重构教务、学工等23个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做到数据多跑腿师生少跑腿,实现近200项业务大小屏的一站式在线审批,明确了责任部门、岗位、时间,提升行政执行力的同时,构建了无需管理的管理。二是数据领航工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集成各系统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用“一张图、一张表”的方式,盘活数据资产,构建领导驾驶舱,实现领导的扁平化全局管控,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三是数据质量工程。制定管理数据标准,推进应用过程管控,依托平台技术手段,开展质量动态考核,数据的质量在完整性、一致性、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取得较大成效。四是“互联网+”课堂工程。打造数字资源课堂,以300多个真实工程为载体,校企开发识图仿真软件;打造远程空中课堂,开发现场教学系统,引入100多个在建项目视频资源;打造虚拟情境课堂,学生通过操作虚拟人物,完成全过程施工管理;打造实时视频课堂,开设在线网络视频平台,实施全程课堂录播和教学监控。五是“互联网+”智慧工场工程。建成智能工程项目现场、虚实一体综合实训平台、施工技术远程现场、校内虚拟植物园等,设置智能导览、团队讲解、二维码等自主学习系统,实现虚实对接,方便学生自主实训。
三抓运行畅通,落实四项机制。一是管理机制。成立学院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数字办,明确决策、管理和操作等各层面职责。二是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共同研发共建,促使师生信息化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三是保障机制。加强制度、队伍、经费等保障,近三年投入资金达1700余万元。四是考核机制。将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情况作为部门年度考核重要指标,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
通过信息化建设,我们取得了成效,尝到了甜头。一是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学院被立为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单位。二是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2012-2014年省教育厅教学业绩考核中均获A级。三是人才质量不断向好。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在2013届全省毕业生质量调查中,总排名位居高职院校第2名;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四是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承担全国技能大赛、创新一体化联盟等官方网站建设维护工作。五是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智慧工场案例入选201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校企开发软件销售额达800余万,被全国20多个省150余家院校企业采用。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行动计划》,将文件精神落细落小落实,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院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